浅谈陈氏太极拳的“泛臀” 太极拳的四种功-吴图南

的四种功-吴图南

按语:吴图南(1884-1989)是发展中重要的歷史人物 。 在实践上, 他9岁开始, 先后从吴鉴泉、杨少候学艺术12年, 终身不缀, 得享天年(105岁逝世);在理论上, 他有诸多著述, 被后人收入《吴图南太极拳精髓》一书中 。 本文是他在1994的武汉国际太极拳、剑邀请赛上的讲话, 在讲话中, 吴图南先生对“太极”进行了系统的划分, 这种划分, 在太极拳理论上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创新,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。 我们认为, 如果沿著这条路子, 对太极功夫进行科学、系统和规范的划分, 就能科学地指导太极拳习练者分门别类地、有针对性地进行习练, 这对提升太极拳的功力、技术水平和健身效果等, 无疑会起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。 因此, 我们特将此文推荐给本站读者, 希望大家能认真研读, 反復体悟, 从中受益 。
练太极拳要达到精湛的地步, 必须得下一番工夫 。 问题是, 究竟下什么工夫呢?过去的一些太极拳著作, 没有一个很规律而系统的说明 。 在旧社会, 中国界是很保守的 。 过去有一种习惯, 叫传拳不传功, 要学功, 得先拜拜师傅 。 当然这是封建传统 。 所以如此, 有它的一些社会因素和客观原因 。 今天不同了, 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, 搞好我国的四个现代化, 我们, 特别是老一大是老一辈的专家们, 有责任把我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贡献给国家、给人民 。 我就是抱著这个态度来说讲这个问题的 。
我研究太极拳有几十年了, 对骨骼、关节、肌肉等在每个姿势中的位置是否符合生理上的特点, 是否顺乎之发育, 曾作过大量调查和科学整理 。 由此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姿势正确是基础, 基础不牢不稳, 楼就盖不起来, 就很难提高 。 怎样才算姿势正确呢?我个人认为, 姿势要跟原来的名称相符合, 动作自然, 表里如一, 得心应手, 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预期效果 。
根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体会, 我把太极拳的功概括地归纳成四种 。
第一是著功 。 所谓著功, 简单地说就是你往我来, 一势一用 。 比如你练搬拦捶, 你应该知道经是干什么用的, 怎么叫搬, 怎么叫拦, 怎么叫捶 。 其他如揽麻雀尾、单鞭、左右分脚、山通臂等等都是著 。 著要熟, 要哂玫煤苁炀殹S辛顺醪街Γ庞锌赡苓M一步提高 。 王宗岳的《太极拳论》里讲:“由著熟而渐悟懂劲”, 也就是这个意思 。 打个比方, 对方打我一捶, 我如何避开这一捶, 这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。 第一个阶段是对方将要打而刚刚出手的时候, 你如何使之变化;一个是打出来的, 你如何使他的力量达不到自己身上;第三个是打到身上了, 对方的力量已经传导到身上了, 如何应用内在和外在结合起来的一瞬间, 千分之几秒, 转移对方力之方向, 使他的力折回去, 回到自己身上去, 使他力不从心, 失去平衡, 并把他弹出动 。 这些都属於著功 。
第二是松功 。 一般练太极拳的都讲松, 可是究竟怎么松, 讲不清楚 。 我就见过有人练了好多年, 自以为松得不错了, 可是我一看, 不是松, 而是懈 。 太极拳要求松, 是松而不懈 。 所谓松, 是指你的四肢、百体、关节、韧带无一个地方不柔和 。 我给它归纳成四句话, 就是前面提到的无一处不轻灵, 无一处不坚韧, 无一处不沉著, 无一处不顺遂, 然后才能达到通体贯串, 丝毫无间 。 松才能沉, 能松必能沉 。 要使关节、韧带、肌肉等鬆开、柔韧、活动自由、富有弹性, 都能听你自由指挥调动, 就必须通过练松功, 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。

推荐阅读